昆山台协微创基地 | 昆山台协产学合作中心

“立体创新”催生“科创之材”
2016-12-14 08:55:31   来源:昆山日报    点击: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描绘了“两聚一高”宏伟蓝图,省委书记李强在苏州代表团审议党代会报告时对苏州创新发展又提出了“创新四问”。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描绘了“两聚一高”宏伟蓝图,省委书记李强在苏州代表团审议党代会报告时对苏州创新发展又提出了“创新四问”。即日起,本报推出“谋划‘创新四问’、拓展‘昆山实践’”栏目,集中报道昆山各地在创新发展方面的探索实践,凝聚人心、广集众智,推动全市上下深入思考,从全国乃至全球视野推进聚力创新。

今年11月,昆山高新区与湖南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共建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苏南中心。对于昆山工研院来说,在推进江苏省智能机器人及成套装备创新中心建设中,他们又多了一个国家级平台。

聚力创新,更攀产业之高。今年9月,江苏省公布12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名单,江苏省智能机器人及成套装备创新中心、小核酸技术应用创新中心“花落”工研院。在这片创新沃土之上,他们播下创新种子,渐已长成“科创之材”。

创新动力从哪来——

科研围着产业“转”,立体创新集聚发展动能

纵观工研院发展,用“有心插柳柳成荫”来形容最为贴切。建设伊始,工研院以全球化视野,吸收借鉴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先进经验,集聚创新要素,聚焦原始创新,成为昆山新兴产业发展的动力之源。

八年前,人们对小核酸的认识浮于字面,发展小核酸产业更被人视作“天方夜谭”。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鼎力支持下,工研院通过成立小核酸生物技术研究所,引进我国在小核酸相关领域的最强研究团队,滚动支持一批处在产业开发临界状态的小核酸及生物医药项目发展,以实现技术、人才和资本的快速聚集。昆山工研院专家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陈润生院士说:“一个县级市敢于在小核酸技术领域谋篇布局,体现了昆山科技创新的远见卓识。”

首个小核酸药物QPI-1007进入临床试验,实现了我国小核酸药物临床研究零的突破;泽璟1.1类新药泽普生进入临床三期……八年后,昆山能够提供全国80%的小核酸服务及科研试剂供应、90%的小核酸原料及药物、90%的公共服务功能。身为苏州瑞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的梁子才教授对此深有感触。他说,工研院打破地域限制,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刺激生物医药产业从“休眠态”转变为“激活态”,合力形成催化剂效应,完成了本该由国家主导、地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立体创新集聚发展新动能,跑出新兴产业发展的加速度。目前,工研院建成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小核酸生物技术研究所、感知技术研究所、智能机器人工程研究所、工业机器人研究所、先进三维喷印装备研究所等六大研究所,省智能机器人和成套装备创新中心、小核酸技术应用创新中心建设加速推进,立体化创新体系已形成。

创新资源从哪找——

深化“产才融合”,人才集聚支撑创新发展

“工研院如同‘产才融合’的试验田,在人才引进、使用、评价、服务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正如工研院相关负责人所说,只有打造好了完整的人才生态链,产业的集聚效应和创新成果才能加快显现。

“不以国际化视野汇聚人才,科技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中心建立之初,就由现任清华大学校长邱勇领衔,汇聚一批国内著名高校以及日本、韩国的高端人才,打通AMOLED2.5代中试线技术,助力“国显光电”率先建成5.5代量产线,点亮全球首款柔性AMOLED样品。由此可见,创新发展的实质是人才驱动,工研院早已“春江水暖”,创新思维被植入多个产业领域。

机器人是高端智能装备的代表,更是新技术革命的核心。“千人计划”专家张建伟来到工研院,创办瑞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为高新区机器人产业发展引来“火种”,催动工业机器人“一枝独秀”向服务型、家居型机器人“全面开花”转变,今年以来高新区机器人产业产值达240亿元。日前,工研院又承担起共建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苏南中心的重任,开展机器人视觉感知与控制技术研发及市场化应用,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不求所有但为所用,工研院以人才集聚支撑创新发展。截至目前,工研院成功申报“千人计划”专家7名、省双创人才9名,组建包括5名院士在内的专家技术委员会,累计承担国家级项目35个,其中国家“863”专项4个、国家重大专项11个,同时通过南大昆山创新研究院、浙大昆山创新中心等产学研平台,吸引包括15名“千人计划”专家在内的千余名创新创业人才。

创新发展往哪走——

植入“国际元素”,以科技合作实现“转型出关”

“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创新”是昆山特色,工研院也不例外。汇聚国际高端创新资源、融入国际分工的产业链、承接国际资本和技术溢出,是其进行的有效探索和尝试。

前不久,昆山工研院、昆山华辰重机有限公司与日本Rigit株式会社签署协议,联合攻克“超高表面要求的轧辊表面缺陷分析诊断及精益生产管理方式改进”技术。其实,早在今年3月,昆山工研院与广东独联体国际科技合作联盟签约,专注引进乌克兰、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的高端科技成果。不足一年,促成华恒焊接与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院共建实验室和院士工作站,成功引进弗拉基米尔郭瑞院士团队。

“开放创新”为企业引来活水,带来先进技术和管理人才,为工研院注入了新活力。当前,工研院正在以昆山杜克大学为桥梁,建设世界领先的第三代成像技术领域阵列超高清计算相机研究中心。智能机器人研究所、工业机器人研究所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引领昆山机器人产业加速形成规模效应。比如,智能机器人研究所融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与上海理工大学、德国汉堡大学联合成立人机共融及机器人医疗国际创新联合实验室。

高频率的国际合作,为昆山企业“转型出关”铺平道路。“创新的实质,某种程度上就是资源配置的能力。”工研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最重要的就是整合全球高端资源来创新,攀登产业链高端,站上国际舞台。

相关热词搜索:之材 科创 立体

上一篇:昆山积极探索“互联网+医疗+养老”新模式
下一篇:税源经济新高地在开发区崛起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