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台协微创基地 | 昆山台协产学合作中心

融合,开启百姓幸福之门
2018-12-14 11:30:55   来源:昆山日报    点击:

融合,开启百姓幸福之门

破旧农房拆了,与乡里乡亲一起搬进了花园小区,周市镇市北村的沈阿姨每晚都要跟姐妹们一起跳跳广场舞、聊聊天,生活很惬意;

村里新建了很多公共设施,自家的楼房也重新翻建了,千灯镇歇马桥村村民周祥福觉得村庄品位提升了,跟城里一样干净整洁;

上海市胸科医院—花桥人民医院心胸疾病诊疗协作中心成立后,再也不用一大早赶去上海排队抢号了,家门口就有上海专家医生定期坐诊,市民李洁觉得看病没那么难了……

一个个新老昆山人的日常生活图景,一点一滴折射出昆山城乡统筹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改革开放40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昆山逐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发展的协同性和整体性,一步步揭开城乡一体化的新序幕,构建起城乡一体融合发展新局面。城市繁华、乡村美丽,城乡携手同行,昆山在践行“协调发展”理念过程中,让乡村享受城市公共配套,让城市拥有农村美丽风光,让群众得到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

规划先行,城乡多元融合

完善城乡规划,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序曲。

早在2002年,昆山就在全省率先探索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着力打破城乡二元地域分割,充分考虑与周边城市特别是上海的融合互动,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来确定昆山的发展定位。

坚持城乡无界。昆山把931平方公里市域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强化城乡联系和市域整体意识,从城市核心区、城市副中心、特色镇、新型社区、自然村落五个层面来推进建设。2009年,完成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基本形成了总体规划、片区规划、重点区域控制性详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互衔接、有机统一的规划体系。

2015年4月30日,昆山中环快速路建成试通车,使昆山成为全国首个建设环城快速路的县级市。中环的开通不仅仅是增加了一条快速环线,其发挥的作用辐射至环线以外更远区域,带动昆山产业升级、城市转型、民生改善。中环的开通拉开了昆山城市发展框架,对实现城市各板块间的无缝衔接、推动中心城区空间合理布局和优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8年11月27日,苏州轨道交通6号线、S1线工程开工。作为连接苏、昆、沪三地的重要连通纽带,轨道交通S1线是苏州市委、市政府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昆山建设现代化大城市、做高质量发展榜样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增强苏州、昆山中心城区的辐射能力,引导城市空间布局优化,构建多模式一体化衔接的交通系统,实现长三角城市群的协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示范意义。

以人的现代化提升城乡一体化,以人的幸福感衡量城乡一体化。按照“大城市”发展定位,昆山站在更高层次,以更加开阔视野,统筹谋划城市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综合服务,持续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以城市升级引领各项工作转型发展。

城乡并轨,释放“民生温度”

每天上午10点半,家住千灯镇锦景园的顾大妹听到有节奏的敲门声后,便高兴地前去开门。因为她知道,这是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工作人员送午饭来了。三菜一汤,味道可口,笑容“爬”上了顾大妹老两口的脸。

日间照料中心是昆山推进城乡养老服务社会化改革的生动实践,也是实施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百姓的笑脸正是幸福升级的见证。

2013年3月,我市出台《关于实施民生幸福“五有”工程的意见》,用65项具体指标,从“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五大方面织密民生幸福网。近年来,昆山公共服务城乡共享,社会保障高位运行,民生底线兜牢筑紧,绘就了昆山市民幸福和谐的美丽画卷。

如今的昆山,累计建成300多个城镇及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广大居民在家门口便可享受行政管理、便民服务、文化体育、医疗保健的便利。

公共服务均衡化只是农民从城乡发展一体化中获得的红利之一。在致富百姓、共同发展的核心理念指导下,昆山不断调整政策设计,不断推出创新性制度安排,彻底打破城乡二元制度鸿沟:2003年,在全省率先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区分;2004年,率先实现农民与城镇职工一样“刷卡看病”;2005年,打破户籍限制,允许农民通过灵活就业参保平台纳入城保;2008年,实现低保标准城乡并轨,进入城乡“同频共振”的发展新阶段。

不仅如此,昆山聚焦富民补短板,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低保、征地补偿等方面实现“应保尽保”的基础上,动态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教育资源供给不断加大,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养老金实现“14连涨”,低保标准增加到945元/月……

今年4月4日,市委、市政府召开“美丽昆山”建设三年提升工程动员大会,明确提出必须要强化“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理念,让生态环境更美、城市形态更美、城乡面貌更美,全力推动城市精致化发展和“全新一跃”。

乡村振兴,焕发城乡活力

“白墙灰瓦,小桥流水,烂漫田野,深深小巷……在锦溪,有这样一个村庄,充满烟火味儿,骨子里却透出古朴恬淡的气息。穿行其中,仿佛远离尘嚣,却又那么亲切,在心底留下温暖的熨帖。”这是游客游览锦溪计家墩村的感受,也是对昆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最佳褒奖。

计家墩村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村落,也是昆山120个保留村落之一。2012年施行的《昆山市保留村庄规划建设意见》明确,昆山1193个自然村中有120个村落被列入保留村庄,实行“一村一规划”,保留江南水乡风貌。

城乡一体化,就是要让城市更像城市、乡村更像乡村,这在昆山已经成为共识。在一些地区“拆”声一片中,昆山反其道而行之,对一些村庄投入重金予以保护,一批有历史、有文化、有特色的村庄成为昆山城市又一亮点。近年来,我市通过持续不断地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结合“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让原本秀美的江南乡村焕发出更加清新的容颜。

张浦镇姜杭村环姜里潭而建,形如太极,村中道路弯曲似迷宫,整个村貌犹如一幅八卦图,被誉为“太极水村”。近年来,姜杭村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进行改造,在保存原有风貌的基础上,通畅了水道,修建了驳岸,增添了绿化,铺砌了青砖小路,建起了太极文化广场。如今的姜杭村已成为张浦的一个旅游景点,每年举办的姜里文化庙会吸引了大批“城里人”来体验水乡民俗、感受乡土文化。

除了姜杭村,昆山还有更多“美丽村庄”绽放在乡间。这些村庄守护了传统历史文化的“最后遗存”、江南水乡风貌的“最后记忆”,让市民可以“回得了过去,记得住乡愁”。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昆山制定了乡村振兴战略三年提升工程实施方案(2018-2020年),在排出乡村振兴战略三年提升工程重点任务和田园综合体、农业龙头企业、富民载体、农旅融合等“十个一批”重点项目的基础上,突出绿色宜居、生态振兴,倡导文明风尚,实现农村文化振兴。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突破“天花板”,走活创新“一盘棋”
下一篇:我市省级服务型制造 示范企业增至9家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