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台协微创基地 | 昆山台协产学合作中心

做深昆台合作文章,促进两岸产业深度合作和台资企业就地转型、生根发展
2016-01-06 09:34:35   来源:乐居昆山    点击:

做深昆台合作文章,促进两岸产业深度合作和台资企业就地转型、生根发展。支持台企生根发展,放大政策引导激励作用,落实涉台服务创新举措,加强成功企业示范引领,增强台企转型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1月5日在昆山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长 杜小刚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5年工作和“十二五”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中共昆山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根本遵循,按照“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新要求,坚持以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为主线,以“践行‘三严三实’,我为‘昆山服务’做什么”专项教育活动为抓手,以强化依法、高效、特色服务为重点,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较好完成了市十六届人大第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08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工业总产值9000亿元,增长3.3%;服务业增加值1355亿元,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4.8亿元,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10亿元,下降4.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05亿元,增长10.1%;进出口总额834亿美元,下降1.6%,其中出口538亿美元,实现正增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660元,增长8%。荣获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两个第一。实现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七连冠”。

一、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内生动力明显增强

重点改革稳步开展。昆山试验区第三次部省际联席会议顺利召开,新获国家层面先行先试政策12项,新增省政府支持举措16项。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试点启动运作,10家企业合同登记9400万元,提款7594万元。10项重点改革任务有序推进。柏庐、亭林、青阳、震川4个中心城区管理片区实质运作。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国家试点有效实施,市场监管、商务和交通运输实现一个部门一支队伍执法。文商旅、水务集团完成组建,创控、城投、交发等国有企业得到整合。台协会换届顺利完成。全国第一个“侨之家”落户工研院。

简政放权深入推进。部门职责、职责边界等6份责任清单完成编制。精简审批事项184项,精简比例21%,审批提速4.7%,网上审批率70.9%,提高5个百分点。智慧政务信息平台上线运作,公安出入境业务等实现全城通办。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启动建设。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在省内率先实现“三证合一”全覆盖,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个数分别增长10.9%和41.7%,注册资本增长52.6%和51.2%。

资源效率逐步提高。工商、质监、食药监等职能实现整合。市公共信用信息中心成立运作,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已批未开发土地和闲置土地处置、低效用地清理等专项行动深入开展,淘汰“三高一低”企业151家,腾出土地5198亩,盘活存量用地6333亩。内外资新出让地块投资强度分别提高18.6%、14.7%。单位建设用地产出地区生产总值、贡献财政收入分别提高1.4%、6.7%。连续四次被评为全国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先进集体。成为首批省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市。

二、狠抓转型升级,经济质量效益显著提升

提质增效加快步伐。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六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算好土地、人口、生态、公共服务和差距“五本账”,设立不少于20亿元专项资金,出台规划、土地等配套措施,实施932个“十个一批”重点项目。完成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600亿元、4100亿元,分别增长5%和4.8%。43个重大产业项目完成投资164.1亿元,友达光电6代低温多晶硅、之奇美偏光片研发生产基地、东旭光电等项目有序推进。新增境外投资企业10家。机器人产业促进中心成立运作,全市技改项目中“机器换人”项目172个,完成投资73亿元,占比分别达51.7%和36.5%。新增上市挂牌企业28家。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五届两岸产业合作论坛顺利召开。金秋经贸招商、上海招商月等系列活动成功举办,新增实际利用外资11亿美元、注册内资260亿元。I.T集团、雅高美华、华拓金融服务等总部项目落地。新增商业银行、证券营业机构各2家。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贷款余额分别增长9.1%和4.4%。上海股权托管中心企业挂牌孵化基地加快建设,人民银行“三中心一公司”、上交所花桥后台中心落户。海峡两岸电子商务经济合作实验区获批。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跨境商品展示中心投用。东阳澄湖村、好孩子商贸入围省级电子商务示范村和示范企业。中国(昆山)品牌产品进口交易会、零售商大会暨展会、昆山电子电机暨设备博览会等展会成功举办。金鹰国际、首创奥特莱斯等重点商业项目开业。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4%,提高1.1个百分点。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1万亩,主要农作物机械化作业水平超90%。新增示范农业新品种41个,1家企业获评全国绿色食品示范企业。鲜活农产品直供社区示范工程有序推进,开设农产品社区直供店6家、线上线下模式社区智能生鲜柜直供点30个。高效节水灌溉关键技术应用示范项目获省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

创新能力得到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95%。在福布斯中国大陆创新力最强城市排名中位居第11位,名列县级市之首。阳澄湖科技园、工研院资源高效整合,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昆山高新区在国家高新区评价中名次上升10位,可持续发展能力全国第五,企业上缴税额增长率全国第一。与清华、南大、浙大等院校合作进一步加强,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4个。科技镇长团完成交接。“合同研发项目管理”扎实推行,订制储备成果转化项目73个。新增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25家、高新技术产品356个、中国驰名商标2件。新获专利授权10500件,其中发明专利1625件。好孩子口袋车获中国专利金奖。8家企业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11项、发布国际标准1项。1人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新增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0人、省双创人才14人、省创新团队1个、省双创博士5人、省外专“百人计划”3人、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7人。昆山开发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跻身全国优秀行列。创新股权投资母基金运作良好。科技创新券贷款业务得到推广。两岸青年创业园成为首批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启迪众创工社等众创空间投入运营。20家游戏企业成功进驻花桥手游孵化园。

三、优化空间形态,城乡区域统筹协调推进

规划布局更趋合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多规合一”深入推进,红线管理从严实施。修编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心城区、城南等重点区域“六线”,以及住房、市域单元、城中村更新配套、棚户区(危旧房)改造等专项规划,强化用地、生态、水系、文化、基础设施等规划控制。完成开发区、城市西部地区等重点区块控制性详细规划。推进快速路网系统优化与关键节点规划设计,促进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互通良性发展。完成傀儡湖、庙泾河、夏驾河等重点区域生态布局和绿色廊道控制规划。开展庙前、赵陵、绰墩山等特色村庄规划,“一村一规划”实现全覆盖。

设施功能更加完善。130项重点实事工程有序推进。成立市路桥工程建设指挥部,重大工程代建制度稳步推行。中环快速路开通,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上海轨交11号线花桥延伸段接驳体系不断优化。苏州市域轨道交通S1线昆山段、苏昆中环无缝对接等前期规划基本完成。马鞍山路东延以及祖冲之路、震川西路等改造顺利实施。西部公交换乘中心完成建设。落实国家开发银行棚改融资220亿元,推进以动迁安置为重点的棚户区改造,新开工建设安置房35.5万平方米、2428套,竣工80万平方米、5456套。分配经济适用住房161套、廉租房8套,发放保障性住房货币化补贴269.1万元。公积金贷款户数和发放金额分别增长92.9%和161%。完成老小区天然气改造105个、24731户。

城市管理更显精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931”行动全面完成,整治项目746个,创建省级示范社区3个、示范路2条。推进“城市环境大家管、市容秩序大提升”五项治理,实行中心城区、管理片区两级督导整治。完善中心城区“一把扫帚扫到底”等环卫机制,升级改造农贸市场21个,高分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实施交通排堵促畅项目35个,依法查扣违法“三小车”25860辆。完成300公里管线数据竣工探测入库。推进社区“减负增能”工程,优化“四份清单”,推行区镇和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双向履约评估机制。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11家,居全省首位。

四、强化公共服务,社会事业发展取得实效

民生实事工程进展良好。调整年度实事工程总投资至951.8亿元,推进道路改善、水环境治理等七大类重大民生工程项目。城乡公共服务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82.4%。建成中小学、幼儿园16所,新增学位2万个。成为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昆山开放大学筹建工作顺利推进。出台新市民子女公办学校积分入学办法。西部医疗中心开工建设,市老年医院投入使用,市三院病房大楼、市康复医院二期顺利竣工,东部医疗中心、公共卫生中心前期筹备工作基本就绪。新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2家。稳步推进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启动基层卫计管理体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开展公立医院招聘人员备案制管理。扎实做好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传染病防控。顺利通过“十二五”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市验收。市福利院异地新建筹备工作启动。首家“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启用。落实民资兴办日间照料中心(助餐点)和民办养老机构补贴资金408万元。新增日间照料中心8家。社会救助服务“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平台建成。健全军人抚恤优待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完成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考评。执行保供稳价政策,全市物价保持平稳。

富民增收工作不断深化。发放居民创业小额贷款3.4亿元。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6.5%。11380名城镇失业人员和2345名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城镇登记失业率2.05%。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灵活就业人员财政补贴政策,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水平提高100元。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750元。完善生育、失业保险体系。全民参保登记工作稳步推进。加强村级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健全村级集体“三资”监管制度。推进“一村二楼宇”建设,开展新一轮40个经济薄弱村帮扶。新建新型集体合作农场16家,经营面积1.4万亩。深化农村“三大合作”组织改革,向4653户农户发放干股红利553.5万元。完成184家社区股份专业合作社股权固化改革,惠及12.6万户、42.5万人。土地承包经营确权确股工作基本完成。

公共安全管理全面加强。落实“四有四必”要求,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等安全生产监管责任体系全面构建,13名企业责任人被依法移交司法机关并受到刑事追责。完善网格化监管机制,区镇安环局(所)设置、人员和设施配备实现全覆盖。抽调2700多名机关工作人员开展八月份安全生产检查月活动,深入推进“打非治违”专项整治行动。加强企业三级标准化建设,规上企业三级标准化达标率提高20.2个百分点。开展15个行业专项整治,加强电梯、危化品、瓶装燃气等领域管理,年度86项三级挂牌督办隐患全部消除。整合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消费环节监管职能,实现“一个部门管全程”。成立市检验检测中心,开展食品药品、农资等领域专项打击行动。试点“公众评判庭”自治机制,启用阳光信访系统,信访积案结案率85%。建立救援物资协议储备制度,组织应急救援演练1005次。深化群租房集中整治,整改隐患1827处。圆满完成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16+1”会晤各项安保任务。

五、注重内涵品味,城市文化形象日益彰显

社会文明程度有效提升。推进“道德之城、乐仁昆山”建设,实施“好家风好家训‘昆山人家’品牌建设工程”,开展餐桌、旅游、交通、网络、观赛文明专项活动,评选“我推荐、我评议昆山好人”28名,第四届“感动昆山”道德模范人物17名,入选“中国好人”1名、省“美德好少年”1名。新增造血干细胞志愿者189人,成功捐献者5人,登记入库数和捐献数均位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一。扶持志愿服务引导项目24个,推进社区特色品牌项目化运作101个,评选最美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好邻居36名。“六五”普法全面完成。开展首届法治模范家庭评选,举办第三届法治微电影创作大赛,组织法治主题活动2296场。建立青少年法治教育主题馆,创建法治学校319所。成为省科普示范市。森林公园被命名为优秀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新增慈善工作站21家,汇爱残疾人服务中心、柏庐街道义卖捐助中心投入运作。发放残疾人专项救助金1627.8万元。开展第四届公益创投活动,组织实施项目47个。市公益创新中心正式启用。

公共文化服务亮点纷呈。成立昆山当代昆剧院,引进昆剧表演艺术家3名。第六届中国昆剧艺术节在昆开幕。市档案馆新馆即将竣工。昆仑堂美术馆成为省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基地。组织周庄、锦溪、千灯三大古镇水乡联合申遗。新增省级非遗项目4个。设立群众文化创作“琼花奖”。举办“昆曲回故乡”等群众文化和文艺活动2000场,13名学生获“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花奖。台商大陆“精神家园”建设深入推进,成功举办海峡两岸(昆山)中秋灯会、两岸青年创新创业论坛等活动。首份英文版市域地图正式发行。完成“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任务。组织中德青少年足球训练营,举办万人国际徒步大会、中欧男篮锦标赛等“全民健身”活动和赛事近600场。成为首批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

创意旅游产业加快发展。争取国家、省文化产业专项资金1151.5万元,扶持项目数和资金额均列全省同类城市第一。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1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7.1%。1部作品获中国国际动漫节“金猴奖”,3家企业入围中国“印刷百强”,7部原创动漫影视片在央视及各大院线播出。组织乡村休闲旅游(上海)推介会,大力发展民宿、休闲旅游产业,游客人次、旅游收入分别增长3.8%和8.2%。水之梦水上乐园开园。荣获最美中国·绿色生态、文化魅力旅游目的地城市称号。周庄古镇亮相米兰世博会。天福社区入选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

六、突出保护治理,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入

生态建设力度加大。严格新引进项目一票否决制,劝退项目8个。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改善工程769项,落实生态环境建设资金120亿元。完善水网、路网、绿网“三网一体”生态格局,先行先试一批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成为全省首批唯一获此殊荣的县级市。推进绿化“增量提质”,启动亭林园、森林公园、高速公路出入口景观改造,实施中环绿化景观生态修复、东城大道南延等道路绿化工程,加大沿湖、沿河、沿路以及镇村绿化,新增绿地570万平方米、县级公益林1599.8万平方米。完成6个美丽村庄示范点、6个三星级康居乡村建设。新增省级水美乡镇1个、水美村庄10个。锦溪湿地公园获批省级湿地公园。巴城湖水利风景区通过省级验收。

环境治理富有成效。新增清洁生产审核企业90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11家。在全省首次引入合同能源管理改造电网。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3%。105个河道断面、吴淞江流域水环境、阳澄湖生态优化等项目全面完成,双洋湖生态修复、南部水乡岸线整治有序推进。落实“河长制”,疏拓浚河道91.4公里,整治黑臭河道10.7公里。位列全省骨干河道管护项目绩效评价第一名。推进48个重点村、52个特色村及27个一般村污水治理。三类以上地表水比例63.6%。实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项目276个,淘汰燃煤小锅炉26个、“黄标车”8146辆。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70%。

执法监管重拳出击。督促100家环保部苏南督查中心交办企业完成整改。对26个环境突出问题挂牌督办,完成率76.9%。实施工业污染源分级分类管理,加大重点污染源企业排查,检查整改企业1238厂次。开展化工企业、电镀行业、水源地、危险废物经营单位、汞污染、洗桶业等领域专项整治行动,关停小化工企业11家,立案处罚企业222家。明确五大类40项突出环境信访调处职责分工,环境信访调处体系进一步完善。严格执行新《环境环保法》,创新环境公益诉讼模式,加大环境违法查处力度,依法刑事拘留13人。

七、推进职能转变,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

依法行政进一步强化。公布市级部门行政权力清单。推行政府采购全流程上网和公开透明运行,完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制度。全面落实市人大一号议案,提升全民法律素养,打造“尚法昆山”。认真办理市政协一号提案,积极创建省食品安全城市。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33件、政协委员提案206件,满意率分别达98.5%和97.7%。办理市长信箱、数字城管、“12345”政府公共服务平台来信来电46万件,投诉处置满意率达97.3%。落实重大行政决策制度,组织召开民生领域专家论证会、市民听证会、恳谈会。规范性文件备案率、备案规范率和及时率均达100%。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延伸至村、社区,法律顾问配备率达100%。

作风效能进一步提升。深入开展“践行‘三严三实’,我为‘昆山服务’做什么”专项教育活动,全面落实“四项机制”、“六项制度”,担当意识和依法、高效、特色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村村到、户户访”、“三访三解三促”等活动扎实开展。取消、停免征行政事业性收费33项。新增市级机关五星级服务品牌6家。57家单位向社会公开承诺。依法破解三毛酒店拆迁等老大难问题,推进震川路茶座超范围经营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

勤政廉政进一步深化。突出职能整合,统筹推动机构改革。坚持政务公开,推进重大行政决策信息网上发布。加强会议差旅、因公出国(境)和公务用车管理,“三公经费”下降18.3%。办公用房规范到位,公车改革按期完成。严格政府性债务管理,形成预警和动态监控新机制。加强财政存量资金清理盘活,公共资金使用效益得到提升。拓展延伸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领域。严格勤政廉政规定,规范公务、商务接待活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进惩防体系建设,严查违纪违法案件,筑牢廉洁从政防线。

与此同时,老龄、科普、气象、民族宗教、妇女儿童、对口支援、防震减灾等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绩。

2015年,全市经济社会实现了稳中有进、稳中提质发展,为“十二五”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十二五”时期,是昆山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主动应对困难挑战,锐意深化改革创新,凝心聚力攻坚克难,顺利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主要目标任务,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五年来,我们坚持稳增长、促发展,经济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大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十一五”末的14.2万元提高到18.6万元。工业总产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分别增长28.5%、52.6%和97.7%,进出口在困难环境中逆势保持正增长。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7.8%上升到9.2%。

五年来,我们坚持促转型、调结构,开放创新发展成效显著。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获国务院批准设立。昆山高新区被列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由“十一五”末的5.9件提高到30件。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分别提高20.3、12.3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9个百分点。

五年来,我们坚持重规划、提品质,城乡统筹发展扎实推进。昆山杜克大学、文化体育中心、中环快速路、高铁南站等一批标志性设施建成投用。上海轨交11号线花桥延伸段顺利开通。新增城市综合体137.4万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14.6标台,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提高到23.9%。公共自行车实现全市域“通借通还”。提标改造老居住小区101个、396.7万平方米。

五年来,我们坚持惠民生、促和谐,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十一五”末的25588元提高到42660元,年均增长10.8%。新增学校78所、学位9.3万个,医疗、养老床位6725张。居民每百户汽车拥有量比“十一五”末实现翻一番。基本解决动迁安置“人等房”问题。启用长江引水工程,在全省率先实现饮用水同一水质,是国内首个全区域饮用水深度处理的城市。

五年来,我们坚持严治理、优环境,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强。新增绿地5887.1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十一五”末的13.1平方米提高到14.6平方米。林木覆盖率提高4.6个百分点。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由0.559吨标煤下降到0.387吨标煤。新扩建污水处理厂11座,新增污水管网1342公里。“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一个炉子”焚烧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基本形成。

五年来,我们坚持推改革、转作风,政务服务环境持续优化。取消、暂停行政审批事项282项,网上审批率由“十一五”末的45.3%提高到70.9%。经受住“8·2”事故的严峻考验,安全生产理念深入人心,城市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出台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推动参与式行政程序建设,建成政府投资项目阳光评审管理系统,健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机制。

各位代表,道不行不至,事不为不成。在这段砥砺奋进的历程中,我们主动作为,扎实工作,全力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这是全市人民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历任老领导、老同志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凝心聚力、同心共建的结果,是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的结果,是市政协民主监督和积极支持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知识分子联谊会、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热忱支持、团结协作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个领域的同志们,向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向各人民团体,向驻昆解放军、武警和消防官兵,向所有参与、支持和关心昆山发展的海内外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经济稳增长促转型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市民化进程有所滞后,城市文明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城市安全存在薄弱环节,环境保护依然任重道远,民生热点难点问题有待进一步破解;依法治理能力亟待加强,基础管理水平急需提升,面对矛盾困难敢于担当、主动作为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待进一步增强。对此,我们将采取扎实有效措施,加快予以解决。

 

“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的主要内容及简要说明

“十三五”时期,我市总体上仍处于战略机遇期,但挑战和风险将会明显增加。从国际看,产业链调整,贸易规则重构,将会产生新的全球分工体系。从国内看,我国仍处在工业化与城镇化快速推进期和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期,经济平稳增长的基本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新型城镇化、“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将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这些发展趋势,对于我市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带来了十分难得的机遇。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将仍然存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区域间竞争日趋激烈,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都将对我市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带来巨大压力。从我市看,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站上了较高的平台,但经济结构性矛盾、城市发展滞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压力、资源环境人口瓶颈等问题依然突出,必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审时度势、趋利避害,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努力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更大进展,全力建设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具有鲜明特色和影响力的创新创业生态宜居城市。

市政府根据《中共昆山市委关于制定昆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认真组织编制了《昆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请本次会议审议。

《纲要》(草案)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围绕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质量水平和“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总体要求,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六年行动计划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法治建设为保障,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发展,更加注重城市内涵提升,更加注重民生幸福和谐,更加注重绿色安全发展,更加注重社会治理创新,全力推动“昆山之路”从头越、“五大发展”走在前,确保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积极探索开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争当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先行军和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

《纲要》(草案)提出,“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4200亿元,年均增长7.5%左右;工业总产值超1万亿元,年均增长2.5%;服务业增加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达48%和10%以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3.5%左右;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分别达55%、50%;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实现翻一番;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上级任务;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超80%,三类以上地表水比例达73%。

以上目标综合考虑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未来五年发展趋势,既符合潜在增长率区间,也具备实现的基础和条件;既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也为转方式、调结构留出了回旋余地和空间。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大力实施以下五大战略措施:

产业升级创新发展。深入实施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六年行动计划,抓住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和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积极做好“插柳成荫”、“老树开花”、“腾笼换鸟”三篇文章,集中力量实施“十个一批”重点项目,扎实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努力实现发展动力从要素和投资驱动向创新和改革驱动跨越、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集约型跨越、产业结构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跨越。

城市内涵提升。着眼于大城市发展要求,坚持城市现代化、国际化、特色化、园林化发展导向,推进多规融合,优化全市域空间布局,深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中心城区提升改造步伐,加大功能性、基础性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综合功能,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打造一流的自然生态、宜居环境、功能设施、文化氛围,大幅提升城市软实力和竞争力。

民生共建共享。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加快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步伐,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全面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和社会管理能力,构建公平公正、共建共享的分配调节机制,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逐步向适度普惠型社会转变。

接轨上海和台企生根。坚定不移推进经济国际化,把握上海建设自贸区、打造“四个中心”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等机遇,深度融入、全面接轨上海。做深昆台合作文章,促进两岸产业深度合作和台资企业就地转型、生根发展。以长三角区域合作、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深入推进区域与国际合作,增创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绿色发展和水乡保护。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构建生态体系为基础,把企业安全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法治化轨道,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古镇古村和水乡风貌保护,建设美丽镇村,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资源和良好的民风民俗,守护好传统历史文化的“最后遗存”、江南水乡风貌的“最后记忆”。

在《纲要》(草案)编制过程中,我们注重立足当前、放眼长远,注重把握发展全局、关注民生大计,注重集中民智、倾听民声,力求突出规划的前瞻性、战略性、科学性。《纲要》(草案)的形成过程,是贯彻落实上级精神、科学研判未来趋势、深度结合我市发展实际的过程,是总结经验、解放思想、逐步形成共识的过程,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推行科学决策的过程,是创新观念、凝聚力量、谋划科学发展的过程。

《纲要》(草案)待这次会议通过后,市政府将认真组织实施。

2016年主要任务

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按照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的统一部署,以“强富美高”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质增效为重点,全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全力推进城市精细管理品位提升,全力推进民生共建共享福祉改善,全力推进社会有序和谐文明进步,全力推进政府依法行政管理创新,在推动“昆山之路”从头越、“五大发展”走在前的征程中迈出更快步伐,在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生动实践中取得更大成绩。

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5%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0亿元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左右,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保持稳定,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同步,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1%,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上级下达任务,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70%,三类以上地表水比例达63.6%。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主动顺应新常态趋势特征,着力保持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增创开放型经济竞争优势。放大沿沪对台效应,复制推广上海、福建自贸区改革经验,争取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推进优化贸易方式、优化监管方式“两优”试点,推动综保区转型发展。加大招商选资力度,认真组织金秋经贸、接轨上海等系列活动。抢抓注册制改革机遇,支持企业直接融资,新增上市挂牌企业15家。提升旅游发展水平,对接上海迪士尼开园,加大旅游集散地建设,推动智慧旅游发展。加强南部水系组织,加快计家墩、六如墩等乡村旅游和精品农家乐开发,推进康盛旅游综合体、水之梦室内乐园等项目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参与古镇改造升级,提升古镇旅游内涵。加快昆山试验区建设,强化已有先行先试政策落地,认真筹备第四次部省际联席会议,持续深化两岸金融合作创新,提升金融服务创新创业能力。支持台企生根发展,放大政策引导激励作用,落实涉台服务创新举措,加强成功企业示范引领,增强台企转型发展主体意识。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推动德国工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等特色载体建设。引导民企就地转型,推动民营经济提质增效。拓展对外开放空间,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组织可行性研究,鼓励有条件企业抱团“走出去”发展。加大对口支援力度,确保高质量完成各项援建扶贫合作任务。

创新互联网模式优化结构。强化项目示范带动,推广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示范项目,引导企业加快整合上下游资源,创新供应链管理,拓展线上线下经营渠道。支持威富、唯品会等电商做大做强。加快花桥智慧广场、门对门电子商务园、京东昆山亚洲一号等项目建设。推进跨境电商发展,深化海峡两岸电子商务经济合作实验区建设,试点“一般出口”、“直邮进口”业务模式,争取成为国家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城市。发展互联网金融,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创新众筹、第三方支付、微金融等产品。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引导种养殖特色村拓展线上交易,打响地产品牌。加快载体平台运作,推进神州数码电子商务产业园、美居客电子商务产业园与阿里巴巴商学院合作项目建设。

提供精准化产品促进消费。扩大本地产品市场供给,引导本土企业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加大总部产品进口和海外新品内销力度,释放市民日常生活服务需求。推动传统消费提档升级,科学布局城市综合体,推进华润国际社区商业中心、前进中路综合广场、虹祺路商业街等重点项目建设,支持文商旅集团拓展社区商业。加快新兴消费发展壮大,培育北斗导航产品、云终端、智能家电等消费热点,发展家政服务、远程缴费、健康医疗等便民消费,拓宽农业农村、居家养老、教育培训等消费领域。扩大城镇消费群体,促进户籍人口城镇化,加快新昆山人市民化,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加强市场环境营造,开展重点消费领域服务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打造放心消费城市。

二、坚持按照内涵式增长要求,全力推动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深入推进经济提档增速。深化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六年行动计划,加快“十个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强化政府投资引导,带动社会资本投资,推动国显光电、科森科技等重大产业项目按期开工。推进研祥国际金融中心、正新橡胶研发二期等项目建设。加大项目争取申报,研究把握上级政策,切实做好重大项目对接,力争获得更多上级资金支持。保持外贸平稳发展,引导重点外贸企业扩产能、争订单,稳定规模龙头企业和配套产业链,壮大一般贸易和服务贸易规模。坚持盘存量优增量,强化两个“零增长”机制,落实差别化供地制度,推进落后产能淘汰,实施闲置土地处置、低效用地清理专项行动,腾出土地5000亩,处置闲置土地6000亩。加强协调跟踪服务,完善统计监测分析,健全政策实施效果评估机制,提高服务经济发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切实强化科技人才支撑。以阳澄湖科技园为核心,进一步优化规划布局,整合创新资源,健全运行机制,加快大渔湖区域建设,提升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内涵,实现高新区特色发展和争先进位。以培育创新型企业为重点,大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专利授权1万件,主导参与制定标准超6项。以科技镇长团为纽带,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拓展“合同研发项目管理”,新增科技成果转化项目40个、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0家。以提高人才绩效为目标,进一步落实各级人才计划和引才政策,新增国家“千人计划”、省双创人才10名,高技能人才2000名。争创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以提升科技金融互动发展为着力点,设立企业投融资服务中心、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发展贷款基金、机器人产业和智能制造发展投贷联动基金,推动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发展,做大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服务创新创业专项资金池等规模。以健全科技服务体系为突破口,运行一站式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持续加快产业调高调强。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顺应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新趋势,深入实施“4321”工程,加快引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项目,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大力推动智能制造,通过政策扶持、应用示范、机器换人等途径,推进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昆山)产业基地建设,壮大机器人、高端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规模实力。大力推进服务业升级,推动花桥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项目竣工投运,引导总部经济、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会展经济,主动对接上海虹桥商务区、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办好中国(昆山)品牌产品进口交易会等展会。大力推广现代农业,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发展生态、观光、绿色农业,创建省级水稻高产整体推进示范县。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改造提升鱼塘等种养设施,提高农业产出效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扎实做好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

三、始终紧扣一体化统筹发展,努力建设宜居宜业美丽城市

进一步调优空间规划。按照大城市定位,积极融入城市特质和创新文化,提高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水平,高标准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及配套专项规划修编。完善中环以内、城北地区等重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切实加强对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逐步从源头上破解系列城市病,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突出全域功能管控导向,认真抓好城镇、工业等72个单元规划。加快绿道网、苏州市域轨道交通S1线昆山段、苏昆中环对接以及周边交通详细规划,完善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廊道控制、中心城区综合管沟和充电桩布点等专项规划。优化重要河湖水系绿色生态体系概念规划、阳澄湖东部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河道蓝线保护规划,编制重点区域海绵城市建设规划。

进一步完善城乡功能。推广规范代建制度,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管控,最大限度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精心组织总投资771亿元、当年度投资119亿元的62个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推进老城区更新改造,坚持地上地下整体策划,启动青阳港城区段综合改造,实施朝阳路片区更新改造。稳步推进东、西部行政中心建设。推动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的调整疏解,促进与周边区镇的功能互补、协调发展。落实各级房地产政策,扩大公积金惠及面,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创新房屋征收搬迁制度,全力推进货币化安置,完成202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完善公交换乘体系,优化农村公交资源配置,加快公交专线、慢行系统建设,争创省公交优先示范市。加强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管理,实施停车设施三年建设行动计划,加大公共自行车覆盖和投放力度。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扩大通信网络覆盖,拓展大数据、物联网等示范应用,建设“智慧昆山”市民公共服务平台。

进一步提升生态水平。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强189.89平方公里生态红线区域保护监管。推进绿化“增量提质”,新增绿地500万平方米。深化节能减排工程,支持企业开展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改造,发展绿色建筑,新增清洁生产审核企业90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6家、新能源公交车50辆。实施水质提升行动,推进城区活水畅流工程,强化水源地保护。落实阳澄湖及淀山湖生态优化行动,加强国省控断面、太湖及吴淞江流域水环境整治。加大污水治理力度,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污水处理厂布局优化和改造提升,促进污水截流和接管扩面,推进工业污水再处理、减量化。落实大气防治计划,加快180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项目建设,PM2.5降幅达到省定要求。加强污染源管控,推进重点污染源企业建档监管,挂牌督办环境突出问题。制定差异化排污费政策,规范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切实加快危险废物和污泥处置单位技术改造,推行危险废物转移网上报告督查制度。引进推广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建设生活垃圾末端处置设施,推进垃圾分类收处。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推行企业信贷备忘录制度,促进环保、法院、人民银行三方联动,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培育全民生态文明理念。

四、牢固树立均等化工作理念,大力提升民生福祉保障水平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富民增收。坚持创业就业富民,高效运作两岸青年创业园,启动建设移动互联网众创产业园,多点布局众创空间,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发放创业小额贷款3亿元以上,新增就业岗位3万个以上。统筹重点人群岗位帮扶,加大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新增失业人员就业8000人。健全和谐劳动关系协商机制,依法规范劳务派遣用工。坚持社会保障惠民,有效落实医疗、工伤等政策,稳步提高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水平。壮大经济组织利民,推动镇级集体资产建账立册、明晰产权。推进村级组织“政经分离”改革试点,规范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发展。落实“一村二楼宇”、生态补偿等政策,支持经济强村发展壮大,加大经济薄弱村帮扶,所有村实现村级稳定收入超200万元。探索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股权有偿退出、抵押担保等有效路径,保障入股农民增收权益。改进居民家庭经济状况调查核对机制,精准帮扶弱势群体,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规范慈善公益活动。

繁荣发展更广覆盖社会事业。坚持发展成果共享,扎实推进住房保障、教育惠民、医疗卫生、福利养老、交通畅行等10大类33项民生实事工程建设,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提升统筹协调能力,全面推进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四个专项规划建设。立足教育优先发展,新、改扩建中小学18所、幼儿园9所,新增学位3.4万个。推进“一校多区”办学。实行新市民子女公办学校积分入学。完善扶持政策,推行“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稳步推进昆山杜克大学二期建设,加快实施昆山开放大学易地新建。探索职业技术学校“双元制”教学模式,提高苏大应用技术学院办学质量,争创国家级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市。深化医疗卫生改革,加大医疗服务领域开放,优化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补偿机制,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办医。加快东、西部医疗中心和公共卫生中心建设。推进公办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建成投运首家“医养院”。学习借鉴台湾长庚医院成功经验,深化与上海知名院校和医院合作共建,加强规范化管理,加快专业人才培养,加大特色专科建设。依法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启动建设“15分钟体育生活圈”。巩固双拥模范城建设成果,促进军民融合发展。认真做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港澳台、老龄、残疾人、档案、地方志等工作。

创新推广更具特色社会治理。加快城市管理创新,健全中心城区管理片区运作、管理、环卫等制度,加强流动摊贩疏导点规划,加大城市管理难题顽症破解,着力打造最干净有序城市。建设社会管理服务中心,一站式、联动式办理群众事务、化解矛盾纠纷。深化“减负增能”工程,健全村、社区协助事项准入制度,加快社工人才培养,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强化住宅小区综合治理,完善物业服务市场机制,加大违章建筑、群租等专项整治。做好第十二届村委会、第十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健全社会化引入机制,建设社会组织孵化培育三级平台,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扩大公益性事业社会资本参与面。强化城市安全底线,落实安全生产“四有四必”要求,完善规范管理制度,扩大科技信息运用,织密筑牢网格化监管网络。支持危化品企业通过自动化改造“提质减量”。加大安全生产检查,推进道路交通、建筑工地、电梯、燃气等领域专项整治,加强市政管线、特种设备、高层建筑、地下空间等设施设备安全防范,保障商场、景点、车站等人员密集场所公共安全,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系,提升食品药品全链条风险监控能力。改造农贸市场20个。提升技防水平,启动平安昆山和“技防城”三年规划,建设消防大数据综合业务平台。完善应急体系,健全跨部门、跨区域应急联动调度机制,加强预案动态管理和实战演练。推进“阳光信访”,推广“公众评判庭”自治机制。普及公共安全知识,增强市民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注重源头打击,依法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确保社会安定有序。

五、突出彰显价值观引领方向,切实加大文化强市建设力度

增强文化传播感召力。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不断传递社会正能量。启动“七五”普法,推进“法治昆山”建设。深化“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推动守秩序、讲文明、重礼仪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倡导健康向上的民俗民风。开展“我推荐、我评议昆山好人”,“感动昆山”道德模范人物评选。引导壮大志愿者群体,促进志愿服务常态化、规范化发展。依托当代昆剧院平台,加强民间文学的传承创作和对外交流,塑好“大美昆曲、大好昆山”城市形象。落实各级文物、文化遗产和古村落保护措施,有序推进水乡联合申遗项目。加强网络舆情规范引导,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推进文化服务均衡化。加快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广覆盖,规划建设博物馆、美术馆、名人馆、版画馆,统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群众文体活动场地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化,建设24小时自助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提升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度,发挥“琼花奖”激励作用,扶持群众性优秀文化创作,深化台商大陆“精神家园”建设,实现新老昆山人文化共享、和谐共生。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多元化,适度引入市场机制,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推动文化市场规范化,加强和改进综合执法,营造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的市场环境。

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发挥文化产业引导资金作用,大力引进骨干文化企业,培育本土文化创意企业,壮大文化产业集群规模。挖掘优秀文化资源,发展动漫游戏产业,打造文化特色品牌。支持文化资源要素向优质企业、优势产业集聚,推动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科技金融、休闲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扶持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支持更多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走出去”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7.3%。强化体育惠民工程,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举全市之力办好“汤尤杯”等重大赛事活动。

六、稳妥推进绩效化改革创新,全面增创体制机制活力优势

深化简政放权。履行政府权力、责任清单职责,继续推进“三集中、三到位”,坚决把该放的放到位、该管的管到位。持续放大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效应,深入推进行政审批、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深化“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等商事制度改革,优化多部门联办机制。推进要素市场和产权制度改革,优化土地、环境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落实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制度,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参与事务性公共管理服务,加快质监、检测等公共服务机构市场化步伐,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

优化行政服务。制定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目录,规范中介服务行为,营造创新创业环境。推进智慧政务平台建设,实现“多评合一”、“多图联审”。强化基层行政服务中心预约、自助等功能,完善告知、受理、审批、发证等环节“一口式”服务。加快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筹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形成“一办多中心”政务服务新格局。继续整合部门服务热线,优化“12345”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完善企业沙龙、网络问政等政企沟通机制,促进银企、供需、产业链对接,降低企业成本。加强行政监察和责任追究问责,提升依法、高效、特色服务水平。

加快职能转变。注重市场作用发挥,切实改变服务经济发展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全力营造遵守法治、公平竞争、勇于创新的发展环境。鼓励支持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发展,推动政府相关职能和工作事项有序规范委托、转移。按照现代企业架构和上市公司标准,进一步深化国资企业改革,加快八大国有企业市场化步伐,提升经营水平和保值增值能力。强化信用信息归集和共享,稳步推进社会法人信用数据库、“诚信昆山”网建设,完善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功能,争创省第二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县(区)。加强事中事后管理,优化跨部门联合惩戒模式,实现依法、公平、有效监管。

七、不断完善法治化运作机制,持续增强依法高效履职能力

健全依法行政体系。落实法治政府建设要求,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制度化、长效化推进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职责的依法全面履行。推行重大行政决策目录管理,加大跟踪反馈和监督检查,健全绩效评估制度,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终身责任倒查追究机制。主动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加强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人民团体的沟通协商,积极听取意见建议,认真办理建议提案。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推进预决算、公共资源配置等领域信息公开,健全公示听证、决策咨询、专家论证等制度,畅通网络议事厅、政务微博等渠道。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盘活存量资金,规范政府投资重大项目投融资管理。创新融资途径,严格举债程序,有节奏化解政府性债务。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完善法律顾问和援助制度。

促进服务品牌提升。巩固深化“践行‘三严三实’,我为‘昆山服务’做什么”专项教育活动成效,认真抓好后续整改工作。强化“四项机制”、“六项制度”落地生根,制度化保障干部敢于担当履职,切实提高干部执行力。加强调查研究,扎实开展“解决问题月”、“诚信服务月”活动,服务企业破解发展难题。完善挂钩联系机制,全面推行机关联系基层、干部联系群众制度,以良好的作风、优异的业绩赢得群众的支持和信任。加强电子政务建设,优化数据采集、信息应用管理系统,探索大数据应用服务途径,推动各部门平台互联、信息互通。深化机关星级服务创建,擦亮“昆山服务”品牌。

加强廉洁从政建设。完善绩效考核办法,逐步推行市级机关部门全员绩效考核工作,不断增强干事创业精气神。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从严培训管理,规范行政执法,全面提高公职人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按规定稳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任务,落实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调动广大基层干部“内生力”。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和国务院“约法三章”精神,严格执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从严控制“三公”经费等行政成本。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全力打造清正廉洁政府。

各位代表,新常态带来新机遇,新定位开启新征程。让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在中共昆山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善作善成,一着不让推进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六年行动计划,全力以赴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为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昆山、率先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相关热词搜索:工作报告 政府

上一篇:数读2015政府工作报告
下一篇:适应新常态,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