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台协微创基地 | 昆山台协产学合作中心

从“双城记”到 “同城时代”
2018-12-22 12:00:00   来源:昆山日报    点击:

从“双城记”到 “同城时代”

昆山与上海地域相连、人缘相亲、经济相融、文化相通,渊源深厚。自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东依上海,西托‘三线’、内联乡镇、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发展思路,搭上与上海协同发展的快车。

临“沪”先得月。从历史进程来看,昆山的每一步发展与每一次转型都与上海的溢出、辐射和带动密不可分。可以说,昆山的改革发展史就是一部对接融入上海的发展史,正是临沪区位优势及对沪昆关系的精准把握,成就了“昆山之路”辉煌的发展历程。

临“沪”先得月

长三角一体化沪昆同频共振

12月1日下午,首张“昆山—上海通用通兑科技创新券”发放。手持这 “一张券”,昆山企业可以直接购买上海科技服务资源,上海服务机构也可以直接在当地兑现昆山财政扶持资金。上海与昆山科技创新券真正实现了跨区域使用、跨区域兑现,共享共用各类高端创新资源。

紧邻上海始终是昆山发展的最大优势。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昆山就主动承接上海的产业溢出,奠定了工业基础。一大批上海技术人才曾驻留昆山,“星期天工程师”奔波两地;昆山第一家上市公司三山集团就是由金山、宝山、昆山三地合作联办;沪宁高速、京沪高铁和虹桥机场为昆山插上腾飞的翅膀;随着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驶入昆山,公共交通卡两地同刷,两地居民的工作生活更为方便。

改革开放40年间,沪昆从“接轨”走向“融入”, 两地合作渐次深入,层层提升。例如,为了更好“牵手”上海,昆山制定了一整套对接、互动计划:在创新发展方面,重点主攻上海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在现代服务业方面,重点主攻总部经济;在制造业方面,重点主攻高端制造业扩产项目;在旅游产业方面则重点主攻上海迪士尼乐园相关配套项目……通过不断做精做深做透对接上海这篇文章,逐渐从承接上海产业外溢向培育服务创新能力转变,形成两地同频共振、互动发展的格局。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昆山在新时代对接融入上海提出了新的要求。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对接上海,积极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昆山既定的战略性举措,也是昆山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2018年,我市出台了《对接融入上海三年提升工程实施方案(2018~2020年)》,围绕率先形成无缝对接的规划战略制度、协同融合的创新产业集群等五大目标,实施规划战略一体协进计划、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计划、科创资源对口对接计划、产业要素协同融合计划、环境治理联防联控计划和公共服务同城共享计划,加快推动昆山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对接融入上海,努力成为上海打造全球城市功能的门户区、上海改革创新经验复制的先行区、上海科技产业跨区发展的首选区、上海市民生活休闲旅游的共享区,全力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度融合示范区。

“双城”变“同城”

描绘同一幅“生活版图”

家住上海,工作在昆山,一条11号线让两地上班族更加轻松快捷;上海专家昆山坐诊,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上上海“专家号”;花桥、安亭双城共建有声有色,经济、科技、文化、公共服务、党建等方面全面对接。改革开放40年间,沪昆两地人民走得更近、关系更亲了,“不是上海,就在上海”从一句响亮口号化为生动实践。

“7点50分从嘉定新城坐上车,28分钟就能抵达位于花桥的公司,不担心堵车,还能省下一笔油钱,11号线已经成为往返沪昆两地上班族最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

 每天乘坐轨交11号线的上海市民代秋梦说。一条轻轨,串联两座城市。轨交11号线花桥段2013年10月16日开通,真正实现了沪昆交通的“无缝对接”和“零换乘”。“同城生活”随着奔驰的列车而开启,同城效应不断彰显和释放。

近年来,包括轨交11号线在内,沪昆两地立体交通网络不断完善,上海人在花桥、花桥人去上海,已经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在双城间迅速流动,为花桥、昆山乃至长三角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和可能。

随着两地居民生活圈的渐渐融合,两地政府也采取了更多贴心的服务举措,为沪昆居民营造更宜居宜业的工作生活环境。花桥建成了高容量国际专线的电信设施、高可靠性的供电供水供气设施,康桥国际学校、绿地国际医院、万科国际社区、易买得购物中心、维景国际酒店等一批城市功能项目建成投运,为产业发展、居民生活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和硬件支撑。

生态环境共治共享

昆山成就上海美丽“后花园”

11月23日,花桥经济开发区与山海青浦区白鹤镇共同打响了万狮村“飞地”环境整治“第一枪”,“飞地”整治工作全面告捷。自“331”专项行动整治以来,昆山与近邻上海紧密联系,共同治理交界处诸多顽疾和安全隐患。

昆山与上海版图连接,一衣带水,两地政府和人民携手并进,从区域共治逐渐走向环境共保和生态共育。早在2007年,上海就在淀山湖水源保护区执行最严格的环保标准,建立与周边省、市协同治理的长效机制;2015年,又将淀山湖湖区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一级保护区,之后又提出“五违四必”,以区域环境“一盘棋”统筹综合整治。

沪昆一条心。我市也高度关注淀山湖水环境治理工作,积极推进淀山湖联保共治,主动参与上海、吴江等环淀山湖地区战略协同区建设,通过工农业与城乡污染源治理、水生态修复、河网综合治理、疏浚清淤等综合治理工程措施,提高水域综合环境质量,保障上海淀山湖水源地安全。今年7月,昆山与太仓、嘉定、青浦环保部门签署了“昆嘉青”和“嘉昆太”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协议,打响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的攻坚战,共同推进区域绿色发展。

保护同一片蓝天碧水,享受同一个生态乐园。每逢节假日,许多上海游客都会驱车或者乘坐轨交11号线等交通工具来到昆山,享受难得的惬意生活。昆山旅游资源丰富,是大上海最美丽的“后花园”,有着上海大都市所向往的生态资源和绿色环境。与此同时,上海也为昆山“产城人”融合发展提供了资本、市场和技术,全域旅游、乡村民宿、总部经济、电子商务潜力无限,昆沪两地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不断在交融发展中激荡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上海是昆山身边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宝藏。当前,上海正在加快建设“四个中心”,推进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都为昆山对接上海、融入上海,复制大上海经验,接受大上海辐射提供了重大发展机遇。奋进中的昆山,正努力构建与上海发展趋势相呼应、经济形态相契合的产业发展格局,把昆山打造成为上海大都市圈的重要节点城市。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奋力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为做好高质量发展榜样注入强大动力
下一篇:与时俱进弘扬“昆山之路”精神 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全新一跃”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