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台协微创基地 | 昆山台协产学合作中心

从工艺到艺术的蜕变
2014-04-25 11:43:25   来源:昆山台协网编辑部    点击:

走进王三毛的家,第一印象就是琉璃饰品很多。它们被主人安放在客厅的各个角落,低调奢华,各自美丽。

——王三毛的琉璃人生

「走进王三毛的家,第一印象就是琉璃饰品很多。它们被主人安放在客厅的各个角落,低调奢华,各自美丽。主人很热情的接待了我们,聊天的时候我们喝的酒很特别,淡淡的酒香,淡淡的奶香,一切自然而亲切……」

选择琉璃 源于玻璃世家

他生于上海,却长于台湾。

王三毛四岁的时候跟随父亲远赴台湾。父亲带着资金,带着技术,带着四个人,从上海到台湾新营,创办了当时台湾第一家玻璃厂,在台湾的四十几年里,做了很多与玻璃相关的产品,一开始做热水瓶、马灯罩等民生用品,后来做灯具、摆设、家装饰品等等,这也决定了王三毛的一生与玻璃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跟我弟弟当时都是有上海身份证明的,可惜随着辗转搬迁,都找不到了。”王三毛的回忆中,藏着一丝遗憾。

回归大陆 见证昆山发展二十年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台湾产业升级,劳动力和土地成本很高,市场竞争却很激烈,企业生产难以为继,而当时大陆刚刚推行改革开放政策,有着丰富的劳动力和土地,许多台资制造企业纷纷转战大陆,投资生产地主要集中在福建、广东沿海地区。起步阶段的台资企业数量和规模较小,投资形式以合资和合作为主,多少带有“投石问路”的性质。

1987年后,以台湾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为突破口,台商开始由暗转明,数量逐渐增多,怀着一份回归的渴望,台商掀起了大规模的大陆投资热潮,王三毛就是当时的弄潮儿之一。1987年王三毛在家人的支持下来大陆考察,准备投资建厂。最终在1992年毅然决然地选择昆山陆家镇,不仅仅是因为昆山邻近上海,更重要的是因为昆山给予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以及昆山领导人重视台商的眼光和诚意。当时的昆山刚刚起步,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王三毛企业的发展见证了昆山的成长,而昆山也见证了王三毛企业的壮大历程。

“从这个20年看来,我们是选择对了,我们每一个来这里投资的外商都相当的敬佩昆山领导当时的远见。”回顾走过的的这二十年,王三毛很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

从工艺到艺术的蜕变

那个年代的人们更喜欢实用而经济的玻璃制品,而对于那种近似艺术品的昂贵的琉璃,则无人问津。

无论个人还是企业都得先求温饱,再谋发展。就像王三毛父亲刚到台湾的时候,市场还是一片空白,一家玻璃厂也是供不应求,所以玻璃厂肯定先从最基本的民生用品切入,比如泡茶的杯子,香水的瓶子,小孩子玩的弹珠,医药瓶,热水瓶等等。

“起步时的艰辛,是必然的,但是我一直坚信昆山的发展前景。”王三毛如是说。

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王三毛是乐观的,是不断创新的。他认为,每一个企业从他的初期,中期到成熟期,每一个阶段有每一个阶段的问题,困难点和盲点是必然存在的。企业的发展和国际经济趋势和国内经济的发展都是环环相扣的。在每一个阶段的时候要自我突破。要有新的材料,要想办法突破现有的工艺,要想办法把自身的产品与别人的区隔开来,有自己的原创作品和独特的个性这很重要。创新是无止境的,这是你永远要去思考的,时时要思考的。

事实的确如此,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各方面需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欣赏美的东西,文化艺术的东西。2001年,眼光独到的王三毛在昆山正仪创办了“王三毛琉璃坊”,主要生产琉璃项链、琉璃摆件、商务礼品、琉璃壁画、琉璃砖、建筑琉璃装饰等产品。

琉璃这种原来只有皇家贵族才能拥有的工艺品,现在也开始逐渐走进普通家庭。人们渐渐开始认识和接受美的琉璃作品,琉璃界于玻璃和水晶之间,其流光溢彩变幻瑰丽往往让人爱不释手,从汽车里的小挂件,到墙壁上的一幅画,到一盏灯,到一面墙,越来越多的地方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琉璃工艺品。

但是王三毛深刻地意识到,琉璃工艺品作为一种商品,它和艺术之间还是有着判若云泥的区别。琉璃制品每一件都应该是艺术品,好的琉璃作品应该是对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展,是兼具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的。

王三毛琉璃坊的产品均属于纯手工制品,每件都与众不同。在介绍家里的琉璃饰品的时候,王三毛如数家珍。

指着我们喝酒用的杯子,“这是脱腊琉璃,这种杯子,在美国你今天买明天就是古董”。

指着卫生间墙上的镜子,“这款镜子,我再不做就真的绝版了”

还有厨房窗台上的摆设,午后疏淡的阳光穿透玻璃窗,一位站在阳光底下含羞微笑的少女。

琉璃作品确实是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因色彩和肌肤无一相同,有如山石砂砾般的粗矿,有如丝绢般的细腻顺滑,有如珠玉般的温润含蓄,有如宝石般的熠熠生辉……但每一件都是值得珍藏的艺术品。

把琉璃文化融入到昆山文化

“很多外地客户到昆山来,第一反应是觉的难以置信,昆山原来还可以生产这么漂亮的琉璃作品。”说起自己的作品,王三毛相当自豪。

昆山,一个古朴与现代融合、经典与潮流同步的城市,不仅创造了经济上的辉煌,而且正展现着旅游文化的魅力。 除了“中国第一水乡”周庄,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还有闻名中外的阳澄湖大闸蟹。其中蟹文化已经深入人心,以蟹会友、以蟹兴文已然一种时尚。以盛产优质阳澄湖大闸蟹而闻名于世的昆山巴城镇现在已拥有“天下第一蟹城”的称号,可是巴城除了吃大闸蟹的季节,还是比较冷清的。作为东南亚彩色熔烧玻璃的创始人之一,王三毛一直有个愿望,在阳澄湖畔巴城镇成立琉璃工作室,在政府的推广和带动下,让琉璃文化丰富昆山的旅游文化,把琉璃文化传承和发扬光大。

当都市一族从电脑、手机、IPAD等一应电子产品中“逃离”出来,到阳澄湖品蟹休闲娱乐之余,能够静静地鉴赏一些琉璃作品,感受琉璃艺术的精致、炫目,这势必成为巴城旅途的一大亮点。

从批量生产到私人定制

一开始,琉璃坊以“大陆生产、海外销售”为主要模式,两头在外,来料外进,成品外销。2008年,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在承受金融危机的“阵痛”之余,王三毛决意大力发展内陆市场。通过贸易公司的渠道销售和拓展经销商销售,双轨并行。最辉煌的时候在全国有四十几家经销商,但当下面对国际原油上涨,国内缺工等压力,欧美的经济还没有完全复苏,企业转型升级是必须的,王三毛再一次果断调整企业的经营方向,从批量生产到私人定制量身定做。

大众化生产的工艺品已经满足不了人们个性化的需求。买衣服,有裁缝为你量身定做;理财时,有理财师为你合理规划资产配置和投资组合;旅游时,旅行社为你规划私人路线,订制琉璃作品也该如是。

私人定制的不一定是奢侈品,强调的是个性化,价位并不能完全决定一件琉璃作品是否最合适你,就和贵的鞋子穿着不一定舒服一个道理。

私人定制的作品,无论是奖杯系列,汽车精品系列,还是别墅会所装饰系列,王三毛都是亲自把关的。他必须亲自去理解客户的想法,用构思和工艺把作品呈现出来,赋予每一个琉璃作品生命。让每一个顾客感觉到,这就是我想要的。在王三毛看来,不能完全放手给负责设计创意的员工,不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而是他们的经验和阅历不够,就比如说有些工艺是很古老的,把它挖掘出来,用现代的工具去改良一下,呈现出的作品就有不一样的味道。可以说,每一次定制作品的出炉都凝聚了王三毛的汗水和心血,为能打造出一件完美无瑕的精品,再苦,再累王三毛都甘之如饴。

家 艺术创作的源泉

客厅的沙发旁有一盏教堂玻璃的台灯,柔美的灯光照在墙上,格外温暖。

王三毛原本把它放在办公室里的样品间的,后来把它放在家里,感觉在家里更能体现出它的价值。

人会慢慢变老,而这盏灯不会,它永远静静的站在那里,经历着一个家庭所有的幸福和快乐,面对它,可以思考,可以倾诉,可以憧憬,可以怀念……

2013年岁末,王三毛忙得连一件新衣服都没做,他太太便用自己的休息时间赶织了一件毛衣,让王三毛在大年初一的时候穿上。

在王三毛的琉璃作品和生活上,体现了同样的温暖,或许生活本身也是一种艺术。

相关热词搜索:工艺 艺术

上一篇:龙灯独立起草8项国际标准
下一篇:扎根昆山,“樱花”开遍全球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