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台协微创基地 | 昆山台协产学合作中心

台湾和上海自贸区“对接”虚与实
2013-12-09 16:33:41   来源:中国台湾网    点击:

近来两岸经贸领域有句话很热门,就是“自贸区对接”。这句话的缘起,是大陆刚开始推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而台湾也在努力打造“自由经济示范区”,因此台方产官学各界近来几乎天天都在说,期盼台湾能通过该示范区,来和上海自贸区对接。对此,台湾《工商时报》8日发表社论说,如此讲法的实质效用究竟有多少,值得深入加以探讨。全文摘编如下:

众所周知,所谓自由贸易区,本质是对全球开放的特定场域或平台,区内实行货品贸易自由化、服务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以及货币兑换和资金进出之大幅放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规划,正是锁定这几大方向。而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也势必会全力符合上述“对全球开放”的原则。

上海自贸区既然要全方位开放,那它和台湾之“对接”,就成了虚幻概念,因为全世界各地的物流、商流、金流,都可以自由进出上海自贸区,台湾也不例外。换言之,上海自贸区本来就可以自然地和世界各地对接,台湾只会是其众多对接者之一,很难成为唯一或稀有的对接者。

若是像昆山的“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或者厦门筹建中的“对台自由经贸区”,因是主要面向两岸经贸,区内具有对台金融及商贸特别开放之安排,所以两岸业务在其中拥有优势地位,而台湾若是和这种区块对接,就能掌握到独特的商机。

相较之下,面向全世界的上海自贸区,就不可能刻意压制其它国家或地区,来单独厚爱台湾。在这种情况下,台湾方面天天喊“对接上海自贸区”,显然只是空泛口号,实质效用不大。更何况,台湾是期盼以“自经区”来对接上海自贸区,更显得虚幻不实,因为两边都是充分开放的专区,本来就可以自然而然对接,又何劳产官学各界相关人士奔走呼号去争取?应知这种对接并非“独家”,难有“两岸特色”,其“含金量”也不高。

还有一个问题,是上海自贸区目前只有原则性、方向性的规划,至于区内具体商业模式,还不清楚。因此,即便台湾要和它对接,实务上该怎么操作,台方产官学各界相关人士也还说不出个所以然,只是抽象地讲“对接”这个名词而已。

而且,台湾方面热衷呼吁此项对接,显然还没有打动众多大陆台商的心,关键即在于上海自贸区商业模式尚不明朗。根据该自贸区管理委员会发布资讯显示,截至11月22日,该区办好手续的新设企业有1,434家,其中台资企业只有5家,包括2家贸易公司、2家管理谘询公司、1家电子材料公司。

由此看来,广大台商对上海自贸区,仍在观望之中,势必要等该区商业运作模式充分定型后,才会有较多台商投资进驻。届时台方产官学各界若根据上述商业运作模式,来提出台湾和上海自贸区具体合作之道,就会比较有说服力。

无论如何,从自由贸易区“对外充分开放”本质看来,台湾若要和上海自贸区合作,那就应该要扬弃“区对区”的狭隘思维,转而以“两岸整体”格局,来“共同掌握自贸区和自经区商机”。其中最有意义的作法,是由两岸双方共同投资,在上海自贸区及台湾自经区设立全球市场营运机构,一起来开发世界市场,包括大陆市场。

其中合适的业务项目,可以包括全球物流、国际金融、新世代商品研发及试产、“外包”服务等。这些项目,在两岸自贸区、自经区都可同时做,只是应参酌两边不同长处,适度作差异化布局。

更重要的是,两岸这种联合投资项目,可以邀请第三方的外资企业参股,在两岸自贸区和自经区里,形成一批“台陆外三方合资”的全球性运营机构,如此将能迅速扩大两岸经贸格局,亦即加快提升两岸在世界市场的分量,并广泛吸收全球长处。总之,两岸自贸区和自经区,足以担当两岸经贸“转型升级”的基地,值得两岸双方共同加以充分运用。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首部两岸合拍公路题材微电影《爷爷的口琴》上线
下一篇:王建民:2013年两岸经贸合作制度化建设成果显著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