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台协微创基地 | 昆山台协产学合作中心

江大学昆山创新中心—— 科研与产业“无缝对接”
2017-10-16 11:09:00   来源:昆山日报    点击:

五年建成“一园、两基地、十中心”,浙江大学昆山创新中心—— 科研与产业“无缝对接”

大院大所的高端技术、人才资源是一笔宝贵财富,是昆山汇聚创新资源的“源头活水”。企业的“产、用”与大院大所的“学、研”深度融合,能让“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即日起,本报联合市科技局聚焦产学研载体,展示大院大所在昆山的创新实践。

位于昆山高新区的浙江大学智能装备产业园别有特色:一层驻着科技企业、二层集聚科研院所,就像没有围墙的创新园。

“资源聚集是手段,创新聚变才是目的。”仅五年时间,浙江大学昆山创新中心建成一个智能装备产业园、两个创新基地、十个产业研究中心,科研与产业实现无缝对接。

牵引创新资源走出“围墙”

今年7月,浙江大学昆山工业自动化研究中心、激光研究中心、人工智能应用实验室、光电检测实验室、生物检测实验室揭牌。至此,创新中心衍生出一个智能装备产业园、两个创新基地、十个产业研究中心及一批专业实验室,连成创新驱动的“浙大阵营”。

“昆山创新中心最大的不寻常,就是牵引创新资源走出‘围墙’。”浙江大学昆山创新中心主任姚军说,创新中心突破一隅之地,旨在形成更广泛的产业集群,让创新要素跨区域融合聚变。比如,工业自动化研究中心聘请浙江大学工业控制研究所副所长宋执环教授,同时兼任昆山嘉斯特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创新顾问。

与身兼两职的领军人才一样,昆山创新中心针对产业链配置创新链,催化各类创新要素在市场上实现从聚集到聚变。其中,围绕高新区重点发展的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组建了200多人的研发队伍。

“向创新要效益,要有创新的思维。”浙大昆山创新中心的扩张,如同“破墙开店”,把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作为着力点和突破口,清除各种有形无形的栅栏,打破各种院内院外的围墙,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

企业乐为科技成果“买单”

企业掌握了市场先机却拿不出产品,科研院所则看着能变成真金白银的技术成果“嫁不出去”干着急。面对难题,浙大昆山创新中心解得游刃有余。

三年前,苏州奥特福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与浙大昆山创新中心合作开发水质检测设备,其品质能媲美进口产品,企业产值倍增。“校地开展政产学研合作,落脚点是企业和产品,听取他们的需求,渴望得到什么样的技术支持。”姚军表示,技术和人才是创新中心的优势,只有保持这个优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原来,创新中心通过“人才+技术+产品+服务”的综合项目定制模式,吸引培养各级人才、引进创新关键技术、开发与企业适销对路的产品。而对企业来说,实现与科研院所在空间、人员、利益、风险“四个紧密结合”,大大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这也就不难找出,置身于3万平方米的智能装备产业园,科研人员很少待在办公室,而乐于在企业里忙活的原因。

当然,从综合项目定制中受益的不只是奥特福公司。创新中心已与15家昆山企业共建研发中心,签订技术委托开发合同78项,越来越多的企业乐为原创性的科技成果“买单”。

科研和产业实现“无缝对接”

就是这些检测仪模组,让一个初创型科技企业达成5000万元产值。而今,苏州曼德克光电有限公司定下新的更大目标。

曼德克光电脱胎于昆山创新中心,2015年底被北京曼德克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收购,通过共建“浙大-曼德克光电环境检测技术研发中心”,将科研成果植入产业一线。实践证明,一切都要围绕市场转,变“有多少资源干多少事”为“有多大市场配多少资源”,才能真正让科研工作和产业发展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科研只有面向市场,才能发挥它的真正作用;成果只有应用,才能实现它的真正价值。”在培育孵化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创新中心还与艾博机器人等企业合作,将核心技术植入优质企业,让科技成果转化得更加顺畅。目前,中心引进和培育孵化企业27家,累计实现销售额7.7亿元,其中产值超千万元企业6家。

“通过精心选种、育苗、培育,创新中心不断创造机会,为企业、产业牵线搭桥,让创业主体在良好的氛围中茁壮成长。”正如姚军所说,浙江大学昆山创新中心将布好产业棋局、走好创新棋子,争当昆山深化校地合作的一面旗帜。(记者 史赛

相关热词搜索:昆山 无缝 科研

上一篇: 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64家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48.84件
下一篇:友达设立中小尺寸面板全球市场营运中心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