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台协微创基地 | 昆山台协产学合作中心

“智造”转型,倒逼人才升级 ——聚焦昆山“机器换人”系列报道之三
2016-08-16 16:09:56   来源:昆山日报    点击:

从产业工人到机器人,昆山制造业正经历着转型升级的涅槃。在昆山一些工厂车间里,机器人成了新“工友”,生产经营变得更快捷、更智能、更高效。

从产业工人到机器人,昆山制造业正经历着转型升级的涅槃。在昆山一些工厂车间里,机器人成了新“工友”,生产经营变得更快捷、更智能、更高效。

事以才立,业以才兴。“机器换人”在换出转型新动能的同时,也为昆山创新发展储备了一批高技能人才。目前,全市人才总量达33.7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超6.9万人,“人往高处走”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

机器人“上岗”

产业工人忙“充电”

今年40多岁的老朱是昆山沪光汽车电器有限公司仓储车间的班长,2007年入职的他见证了沪光电器的巨变:以前,仓储车间要两个班28个人才能正常运作,现在7个人足矣。

“更加轻松、更加高效”是老朱对如今工作状态的感受。沪光电器、丰岛电子、富士康科技等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机器人不会抢走人的工作,但需要工人主动更新自己的技能确保不被淘汰。”

在第三届江苏技能状元大赛总决赛上,我市共有3名高技能人才获奖,圣美精密工业(昆山)有限公司设计部组长李永就是其中之一。入职以来,李永平均每年设计研发产品40多套。“在老前辈手把手栽培下,自己边练边学,积极反思改进。想成为行业精英,必须勤学苦练、精益求精。”李永如是说。企业营造创新氛围,也为技能人才成长提供了广阔空间,圣美公司仅模具部就有高级技工108人,中高级技工占比达25%。

“优秀技工之所以成为高技能人才,靠的是学习深造,在实践中提高,在岗位上奋斗,从而成长为企业中一流的技术专家。”市转型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昆山的技能教育培训很完善,可以让从业人员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实施“机器换人”的企业也在对员工进行培训,让员工不断与时俱进。

培养“接地气”人才

能工巧匠释放才智

高技能人才是推动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支撑。如何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是政企时刻关注和探讨的课题。

位于高新区的研华科技(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在高技能人才培育上持续发力,形成一套成熟而独具特色的培养模式。比如,选才用才不是追求“学历”,而是追求“资历”,超过一半的人才由企业自主培养;创新不是瞄准“单体”,而是瞄准“集成”,36条产品线各成一个“创新群”,实现从纯粹的产品供应商向解决方案商转型。

“机器换人”并没有让人“丢饭碗”,反而营造了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每天傍晚,前往研华公司图书室借书、还书、看书的员工络绎不绝,工程、机械、设计类书籍成为借阅率最高的书籍。伴随着能工巧匠释放才智,企业建立起一支140人的研发团队,每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比重超4%。

高技能人才是事业的生命线,是最大的经济增长点。我市建立健全选人、用人、育人机制,通过多种培养和激励举措,加快培养创新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目前,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6.9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重达32%。昆山还提出,将深度推进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技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加快集聚高层次领军人才、高水平科技人才、高素质管理人才和高质量技能人才,促进人口红利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盘活“存量资源”

迈向“智造”新蓝海

培养“适销对路”的高技能人才,是登云科技职业学院努力的方向。今年,从登云科技职业学院走出的2200余名毕业生成了人才市场的“香饽饽”,一次就业率达92%。这背后是登云推进“工学结合专班,校企双主体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带来的成效。

当前,又好又快培养高技能人才,是政府、企业共同的目标。去年底,昆山技术培训短训班在福伊特中国培训中心开课,计划5年为企业培养超1000名高端紧缺型技能人才。公司人力资源总监王丽表示,福伊特中国培训中心具备专业培训设备,采用专业培训机制,倡导终身学习,推动知识传承,但其最大的教学特色是从德国引进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高技能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既强调总量的增长,更强调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在盘活企业存量资源的同时,我市鼓励企业建立职业培训机构,对企业投资建设符合本企业、本地区产业发展方向的职业培训机构,根据开展技能培训规模给予一次性5万~10万元奖励。同时,市人社局组织有相同需求的企业在市外院校开设“昆山班”,去年登记备案开设的“昆山班”“企业冠名班”共有68个,登记备案学员总人数达3580人。

企业需求、人才引领、政府推动,昆山“机器换人”迈着大步挺进“智造”新蓝海。

相关热词搜索:昆山 机器 人才

上一篇:借势发力,“智造”高地崛起 ——聚焦昆山“机器换人”系列报道之二
下一篇:关于组织开展2016年“创业昆山” 系列活动的通知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