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台协微创基地 | 昆山台协产学合作中心

工研院,昆山创新驱动“新地标”
2014-11-28 14:28:19   来源:昆山政府网    点击:

祖冲之南路1669号,6年前还是一片农田,6年后的今天,崛起的江苏省(昆山)工业技术研究院,逐步发展成为昆山创新驱动“新地标”。

祖冲之南路1669号,6年前还是一片农田,6年后的今天,崛起的江苏省(昆山)工业技术研究院,逐步发展成为昆山创新驱动“新地标”。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工研院何以成为创新高地、智慧高点、转型引擎?何以同时吸引多位中科院院士、高校教授及专家学者的关注?又是如何借力实现转型升级的?

工研院有什么——

5个研究所、5个产学研平台、4个服务平台、2个转移中心、1个投资公司

11月22日,工研院首届技术委员第四次工作会议召开,为下一步及未来发展把脉。参观考察时,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教授张礼和一走进小核酸生物研究所就感叹:“又回家了!”

2007年,由北大梁子才教授领衔的苏州瑞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落户后,在昆山播下了小核酸产业的“火种”。如今,“搞核酸,到昆山”从原来的一个口号,正在变成一个共识、一种常识。张礼和不仅是参与者,还是见证者、建设者,他和多位专家分别在这里建实验室。

“昆山工研院这些年发展非常快、变化非常大,科研机构、创新平台、服务平台、产业实体等都超出了我的意料。”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润生说,“工研院发展形成了一个空间集聚性创新主体。”

这个创新主体究竟拥有什么?空间集聚性体现在哪里?设在国家级高新区——昆山高新区的工研院,其空间覆盖全市。目前,工研院拥有新型显示、感知技术、工业机器人、智能机器人和小核酸生物技术五大研究所,以及南大昆山创新研究院、中科院微电子所昆山分所、浙大昆山创新中心、西电昆山创新研究院和昆山产业创新研究院五大产学研平台,同时还有木制品及家具实验室、模具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通讯系统及芯片设计高端测试平台和“智慧昆山”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四个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工研院技术转移中心、史太白昆山技术转移中心。与这些研究所、平台、中心对应,还建立了多个实验室、功能载体、产业基地,去年成为江苏省第一家通过验收的产业技术研究院。

创新驱动,人才先行。工研院集聚着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渐渐打造成为科研的摇篮、创新的高地、智慧的高点。目前拥有各类人才894人,其中包括院士7位、长江学者6位、“千人计划”专家13位、省双创人才8位、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1位等。

工研院做了什么——

从事重大课题研究、研发成果转化、创新企业孵化、服务产业升级

“工研院不仅是创新的主体,还渐渐发展成为创新的载体。”中科院院士、南京工业大学校长黄维说。从我国第一个小核酸新药、5.5代AMOLED技术到氢燃料电池项目,一批批科研成果从工研院这个创新的“襁褓”里孕育、成长,或进入临床研究,或展开产业化运作,或实现小批量生产。

新型显示技术中心与维信诺资源整合,先后建成中国大陆第一条PMOLED中试生产线、第一条PMOLED大规模量产线、第一条AMOLED中试生产线。今年以来,维信诺AMOLED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陆续推出4.6英寸、7.6英寸彩色AMOLED柔性显示屏样品。明年国显光电5.5代AMOLED产业化项目将正式运营,成为昆山光电产业又一领军型企业。

“工研院以小核酸研究所为核心的‘创新链’,不仅打造了满足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需要的‘产业链’,还形成了支撑昆山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服务链’。”北大教授梁子才说。目前,该研究所成功引进了20多个企业和项目,其中瑞博夸克公司今年1月向国家食药监局递交了我国第一个小核酸新药的临床研究申请,预计年前可获批,并且完成了A轮700万美元的融资;泽璟1.1类抗肿瘤新药“泽普生”进入临床2期;瑞辉2个新药申报临床。

工研院推进智能机器人的创新研究,与国家战略一脉相承,目前已建立了服务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及关键技术模块等研发中心,为昆山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比如“酷博”模块化机器人、“康博特”多功能轮椅和手部训练仪等产品已进入产业化;浙大创新中心近两年孵化10多家企业,共计实现销售3.3亿元。此外,工研院还围绕昆山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等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11月23日,工研院“千家中小企业技术帮扶”第九场活动举办,通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不断向昆山中小企业输出技术、智慧和服务。木制品及家具国家重点实验室服务企业500多家,提供检测服务3500多次;模具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促成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项,服务企业428家;通讯系统及芯片设计高端测试平台已为昆山创通微电子、美博通讯、柯斯美光等20家企业提供1200余次的测试服务;“智慧昆山”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已有注册用户2536家;创业投资公司共投资8个科技项目,累计投资达2900多万元,其中荣腾精密登陆新三板。

工研院还需要什么——

做强原始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

“创新是工研院的使命,更是其生命。”在陈润生看来,完成使命、壮大生命,需要持续推进原始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并以体制机制创新作为保障。

陈润生以小核酸为例作了阐述: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一定要掌握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才能支撑一个世界级的研究平台、产业载体。此外,他建议工研院开展大数据平台规划,进行理论定模,形成自由智库或云平台,把政府、产业、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所长叶甜春说:“创新需要物理空间、创新平台和投融资平台,工研院进一步强化孵化器功能需要探索更加科学的商业模式,比如引进天使、AC等资金力量。”他还说,目前孵化出的大多是中小企业,下一步要与大型企业合作,共建研发中心。

“集成电路产业就像当年发展钢铁产业一样重要,没有集成电路,国家的信息化很难做起来。”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副所长陈大鹏认为,工研院提出打造集成电路产业园是“大气魄、大思维”。他建议,昆山要有重点地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比如依托装备业基础,着重从事集成电路装备制造、研发设计等,与应用领域结合,不可贪多贪全。

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常务副书记、副校长邱勇说,工研院6年来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在产业化运营层面不能着急,要在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服务企业的同时,不断完善自身的体制机制,比如对于项目要建立管理机制、评价机制。

东南大学副校长王保平认为,工研院进入“二次创业”,重点在于优化顶层设计、健全运行机制。“现在工研院跟各家研究所、合作大学是什么关系?研究人员在这里搞科研是什么性质?类似这些问题如果不能明确,时间一长可能会产生其他问题,带来不利影响。”王保平说。

相关热词搜索:昆山 地标 创新 工研院

上一篇:“锦溪杯”全国摄影展评出最佳作品
下一篇:富士康68对新人集体结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