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台协微创基地 | 昆山台协产学合作中心

昆山高新区—— 引种子·建苗圃·育森林
2014-05-13 09:48:12   来源:昆山日报    点击:

5月10日,《经济日报》在头版“来自产业创新一线的报道”专栏聚焦昆山高新区,深入报道昆山高新区集聚人才、创新平台、营造环境,成为长三角地区产业流、要素流、技术流的“强磁地带。

不在中心城市,缺乏科教资源,规划面积仅11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0多万,与中关村、东湖、西安这些高新区中的“老大哥”比起来,昆山高新区块头太小、体量“袖珍”、禀赋一般。

然而,作为首个获批设在县域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这里正在成为长三角地区产业流、要素流、技术流的“强磁地带”。即使是在整体经济形势下滑的情况下,依然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2013年,高新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42亿元,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5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2180亿元。

引种子:链式发展的源头

8年前,梁子才在昆山创办瑞博生物时,周围还是一片荒田。没有高校,没有人才,没有研发条件,而这些都是科技企业必备的要素。

“由于小核酸技术刚刚兴起,相比生命科学其他专业,中国与产业前沿距离并不远。”身为国家863项目主持人,梁子才的观点与高新区方面一拍即合——这个项目与昆山“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变高度契合,这是昆山和企业共同的机遇。

然而,仅建一个国家级实验室需要启动上亿元资金,企业初创没有能力。于是,一个政府、高校科技园、企业共同投入的模式形成了,企业此后还得到了政府持续的支持。

清华科技园利用自身资源邀请了领域内著名专家到昆山进行科研攻关,此后相关人才、关联企业陆续汇聚。小核酸产业基地挑选确定10家高质量的企业,每家企业除得到可使用公共实验室等支持外,入园时还可以得到昆山市政府100万元的引导资金无偿支持。

这样,一个以小核酸为核心的高科技创业园区初具规模,显现出聚集效应,形成互动环境。现在,瑞博生物已发展成行业内国内领先的企业,该公司抗视神经病变和抗青光眼小核酸将进入临床,后续抗肝病的药物等也已全面推进,未来有望产生过百亿元产值。

高新区负责人说:“以前我们提出,发展一个产业,吸引一批领军人物;通过实践,我们调整了思路,现在提出,吸引一个领军人才,带动发展一个产业。”

“引进一名领军人才、组建一支创新团队、孵化一个科技项目、兴办一家高新企业、带动一个新兴产业”,昆山高新区的链式发展路径清晰可见。新一代电子信息、模具、可再生能源、汽车及零部件、机器人及装备制造、小核酸及生物医药……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异军突起,大大增强了园区的综合实力。

现在,昆山缺乏创业人才的“先天不足”状况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截至目前,高新区拥有24名“千人计划”领军专家、省市“双创”人才和团队70个,拥有海外留学归国人员400多名。昆山正成为创新人才聚集的又一个高地。

建苗圃:定制平台载体

上个月在深圳举办的中国电子展上,维信诺发布了其自主开发的高分辨率OLED像素排布技术,这项技术已在4.3英寸AMOLED显示屏上完成了验证,这标志着我国AMOLED自主创新实现了重大突破,高分辨率显示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作为业内自动化最为领先的企业,华恒焊接自主研制的机器人单元“昆山一号”是国内少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进入工业应用的关节型工业机器人,未来将进一步扩大其在智能机器人方面的优势。

无论是维信诺还是华恒焊接,以及小核酸、大压机等一批高成长性、在国内形成带动效应的企业,有一个共同成长背景——都来自清华科技园昆山分园。

清华的优质创新资源、启迪控股的创新商业模式,组成了清华科技园先天优势,与昆山独特的区位优势、环境优势结合,其平台载体功能就产生了“化学反应”。据清华科技园昆山分园副总经理李小忠介绍,清华科技园昆山分园创立10年,引进了100多家企业,孵化毕业企业20多家,走出了4家上市公司。

“在支持企业创新的同时,园区自身也要不断创新。”李小忠在描绘园区蓝图时说,“从孵化器到科技园,再到科技城,园区的功能和定位都要升级,只有将金融、地产、实业组合在一起,才能最大效率地配置园区的资源。”

优质的平台载体,成为培育新兴产业的“苗圃”。而“建苗圃”,则是高新区的发力点——依托清华科技园、昆山工研院、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科技载体,成立运作新型平板显示、小核酸生物技术、工业和智能机器人、感知技术等研究所,建成机器人研发楼、小核酸研发实验楼,建设模具产业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新能源检测中心、华测生物检测等公共平台……各类科技载体是实现创新成果孵化、加速和产业化的重要平台。

根据企业成长不同阶段,高新区为其定制了不同的培育方式:科技型中小企业进孵化器,高成长性科技企业进加速器,成熟型企业在高新区直接落户。

育森林:宜业先宜居

走在昆山高新区,浓密的林荫、整洁的马路、现代的建筑,规划有序,环境怡人。

靠什么发展产业?人才。靠什么留住人才?除了创新创业的机会,还要建设宜业宜居的城市。

“人不是会工作的机器。”昆山高新区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王云飞告诉记者,城市品位和生活环境越来越成为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便捷的城市配套,齐备的城市功能,更加成为一个地方吸引力、附着力所在。

“高新区是作为科技产业、新兴产业的载体,与传统产业有很大不同。”昆山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杜立新认为,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是“先开发后生活”,科技产业是“先生活后开发”的,不应该简单地建一个“产业孤岛”式的开发区,而是要把开发区当成一个城市来经营。因此,我们在这里造好优美环境,自然能引来“金凤凰”。

开放包容,是很多来这里创新创业者对昆山的突出印象。“美国工业村”、“欧洲工业村”、众多的台资企业……大量外来人口的导入,使昆山融入了移民城市共有的宽容文化,三甲医院、国际学校、图书馆、15分钟健康圈等,改善了城市的服务功能,异乡人很容易在这里找到归属感。

环境不仅包括硬件,软件更加重要。王云飞说,“软环境怎么营造?园区该做什么?我们的做法是:只服务,不插手,多帮忙,少添乱,只在需要时出现。除了在环保等方面采取必要的监管,不给企业增加评比、检查之类负担,给企业充分的空间。但是在企业出现劳资纠纷、企业招工难等自己解决不了的困难时,园区会全力协调解决。”

配套环境、政府服务构成的创业环境是昆山高新区发展新兴产业的最大吸引力。甚至有企业从考察到落户只用了24小时。这种环境和土壤的形成,为“产业森林”的成长提供了优渥条件。

由过去单一的“经济体”转向产业和城市融合的“科技新城”,按照“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定位,昆山高新区开启了“二次创业”,加快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从工业经济向智慧经济,从工业园区向“科技新城”的“三个转变”。
 

相关热词搜索:昆山 苗圃 高新区

上一篇:昆山24项标准地名出炉
下一篇:昆山品牌产品进口交易会:汇聚四海宾朋 促进贸易平衡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