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台协微创基地 | 昆山台协产学合作中心

聚力创新,换个方式“恋”昆山
2017-03-09 09:29:11   来源:昆山日报    点击:

研发机构“根植”产业链、智能制造“标配”流水线,科技创新为台企转型发展积蓄新动能——

正新橡胶增资20亿元,用于研发中心二期建设及生产线自动化改造;从信息技术产品代工起家的研华科技,“长成”自动化解决方案提供商……聚力创新,昆山处处可见台企身影。

日前,省科技厅转发科技部《关于同意支持昆山建设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的批复》,昆山成功获批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科技搭桥、聚力创新,台企换种方式“恋”昆山,驶向创新发展彼岸。

产业链上搞研发

集中力量拼创新

为科技而生,以创新立身,是台企追求的高端价值。走进研华科技,记者看到,工人安静地坐在岗位上操作,一个自动搬运机器人顶着托盘将需要的零配件送到他们身边。研华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顺浪介绍,打通产业划分的技术变革,并不是简单地添置自动化设备,而是要推进数字化、无人化,全面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

依靠科技创新,研华科技成为省内首家获得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的台企。与工厂一路之隔,就是研华协同研发创新中心。与其他企业不同,研华科技创新路径不是瞄准“单体”,而是瞄准“集成”,目前企业研发人员超过150人,研发投入占销售比重达4%,连续多年实现“人力减少5%、效率提高10%”。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样的创新实践不仅发生在“研华”,越来越多的老企业开出“新花”:神达、正崴等制造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销售总部;统一、建大建立区域、销售、研发等不同类型的企业总部。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台企建立研发机构372家,专利申请达5.74万件,拥有台资高新技术企业219家。

穿上智造“新装”

温热“双创”土壤

眼下,越来越多台企掀起“装备革命”,投身“机器换人”浪潮,实现自身华丽转身,推进“昆山制造”向“昆山智造”转变。

从“制造富士康”转向“科技富士康”,是富士康集团创新发展的写照。富士康科技集团自2010年至今已投入约5亿元用于自动化技改,采用多功能机械手2000余台,累计节省人力6000余人,每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亿元,目前正构建大数据分析中心,投建IOT万物联网深入应用智能工厂。穿上智造“新装”,富士康向人们展示的是“科技之美”。

“智造”不仅改变了传统制造业面貌,还引来一批台湾青年和人才在昆山创新创业。作为来自台湾的资深创客,叶骏绅从“机器换人”中找到商机,在两岸青创园创办了汉生科技有限公司,围绕“高精度减速机”进行技术攻关。据了解,按照“一园多点、有散有聚”的原则,青创园着力搭建众创空间、孵化加速器等平台,构建“创新-创意-创客-创业”全链条服务体系,吸引近50个创业团队入驻,半数项目孵化至成熟阶段。

昆山已然成为台商成就事业梦想的沃土、享受愉悦生活的乐园、心灵归宿栖息的港湾。围绕“聚力创新”,昆山将推进两岸人才合作试验区建设,依托两岸青年创业园、昆台工商协进会等载体,吸引更多台湾科技精英来昆创新创业。

“试验区”+“基地”

台企迎来“双重红利”

2月28日,省科技厅转发科技部《关于同意支持昆山建设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的批复》,昆山成为继厦门之后第二个获批的国家级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

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是国家科技部支持昆山试验区建设、落实“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重要举措。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昆山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的设立,将进一步推进两岸科技和产业交流与合作,打造科技创新合作平台,使昆山成为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先行示范区。今后将有更多创新红利渗入台企,比如,结合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昆山核心区建设,通过拓展和整合台商投资区,打造两岸产业深度融合的平台,增强承接台湾地区产业转移的载体功能;通过更合理的制度设计、更宽松的环境营造、更有效的资源配置,吸引更多资金与技术流入,吸收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提升昆山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推动国家级开发区、综保区、高新区等载体平台与台湾地区科技产业对接、人才对接、资本对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综合竞争力提升等。

“试验区”+“基地”,为台企创新发展带来了“双重红利”。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获批国家级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为契机,汇集两岸科技力量,在两岸科技合作交流、产业科技对接等领域求实效,真正使昆山成为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先行示范区。

相关热词搜索:聚力 昆山 方式

上一篇:南大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落子”昆山
下一篇:十一届市运会4月至10月举行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