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台协微创基地 | 昆山台协产学合作中心

创新力赢得竞争力—昆山蝉联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七连冠”深度解读一
2015-12-09 09:13:05   来源:昆山日报    点击:

不是项目和企业的简单集中,而是产业链间的互补联动,昆山创新更加突出开放、协同和集成,这也是昆山站稳“第一”的底气

2015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30强、2015中国创新力最强的30个城市、2015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昆山包揽县级市第一,并蝉联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七连冠”。与“创新力最强”头衔相比,更让人欣喜的是,昆山创新直逼“北上广”,在全国所有城市中位列十一。

不是项目和企业的简单集中,而是产业链间的互补联动,昆山创新更加突出开放、协同和集成,这也是昆山站稳“第一”的底气:今年以来,昆山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25家,全市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800家,占苏州全市的近1/4。创新成为推动昆山转型的黄金支点。

创新有底气

“熟地”精耕耕出“新气象”

“昆山制造”享誉世界,“昆山之路”历久弥新。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昆山,其鲜明的标记就是创新。面对新常态、新机遇,昆山以世界的眼光、开放的胸怀、主动的姿态,打出一系列创新发展“组合拳”,攒足了发展“底气”。

今年5月,市委市政府下发《昆山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把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作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重大机遇,形成全市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格局。

如果说昆山试验区是台资企业投资的热土,那么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则是企业创新的乐园。昆山抢抓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打响阳澄湖科技园品牌,推动集成创新、协同创新、开放创新,促进人才、科技、产业、金融紧密结合。

转型不停歇,创新不止步。今年以来,我市制定实施“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六年行动计划”,做足做实“插柳成荫”“老树开花”“腾笼换鸟”三篇文章,细化财政、规划、土地、物价等方面配套政策,滚动实施重大产业、重大技改、科技成长型小巨人等“十个一批”重点项目,形成了全市齐心协力抓转型谋创新的浓厚氛围。

良策奠定“基石”,企业行至创新发展“风口”。昆山借势推进机器人产业及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将其作为我市实施“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六年行动计划”的主攻方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抓手,目前,日本川崎、德国库卡、意大利柯马、台湾高晟、华恒焊接等50多个国内外高端机器人项目汇聚,去年机器人及精密装备制造业产值达300亿元。

善弈者谋势,在中国创新的版图上,昆山先人一步、勇于创新,冒出一个个高新技术的“拔尖生”、专利申请的“全能生”。

创新有动力

“科技花开”结出“产业果”

12月2日,通力集团亚洲及中国研发中心测试塔在昆山高新区落成启用。测试塔高235.6米,能以每秒10米的速度将乘客送至空中大厅和展厅。

“昆山测试塔将有力推动通力在中国的创新进程,为客户和电扶梯用户提供完美的客流解决方案,为昆山创新发展作出贡献。” 通力集团董事会主席安蒂·赫林如是说。

通力电梯只是昆企创新的一个缩影,在昆山,企业对创新的认识与渴求与日俱增。

创新是发展的新引擎,只有让“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创新优势才能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优势。色彩斑斓、薄如蝉翼的显示屏,在工作人员的卷动下,像报纸一样逐步卷曲起来,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卷轴。日前,昆山维信诺成功点亮一款最新柔性AMOLED样品,实现3毫米弯曲半径下的全屏卷曲尚属首例。

创新,注定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淬炼过程。位于周市镇的萨驰华辰颠覆传统思维,实现了从“卖产品”到“卖服务”的转变。副董事长曹宇中说:“如今,装备制造业企业对创新有了新认识,把服务经济当作产业发展、企业盈利的新增长点,实现‘两条腿’甚至‘多条腿’走路。”

创新发展、齐头并进,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各有千秋。昆山重点培育机器人产业,正是昆山高新区着力拓展的新兴产业;花桥则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以及手游、电商、会展等新型业态;张浦德国工业园、千灯西班牙工业园、周市高端装备产业园等快速兴起,电子信息一业独大局面正在改变。

全市32家上市企业中,有26家为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掌握全市70%的有效发明专利,近八成高新技术企业建有研发机构。去年,昆山高新技术企业累计实现总产值2114.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4.3%。

创新有支点

携手高校实现“产学研”

有人说,脱离市场的发明专利往往“曲高和寡”,而以市场为导向的研究成果则充满生命力,颇受企业青睐。

在昆山,科技成果转化顺其自然,“企业下单,高校研发”已成常态。昆山瞄准产学研模式创新,通过开展“需求收集、专业梳理、院校对接、成效跟踪”的产学研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企业以“合同研发项目管理”的方式订制储备一批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提升我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面对处处藏“宝”的上海,“产学研”还是一座没有充分挖掘开发的金矿。上个月,昆山与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大等签署产学研合作项目26个。其中,昆山睿基新能源与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签约,推动太阳能定日跟踪器的研发与产业化;苏州瀚昆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与上海同济大学签约,将致力于楼宇清洁机器人的研发合作。

“成”在象牙塔,“熟”在企业中。今年4月,昆山宝锦激光拼焊有限公司将铝和钢的焊接实验引入企业,并筹划研发中心建设,将进一步推动企业高端设备的生产。董事长李国新一脸喜悦,娓娓道来:“首次走进哈尔滨工业大学,看到铝和钢两种不同材质焊接实验,顿时眼前一亮,这让原本无法对接的高校资源有了交流途径。”

正是凭借着“天时、地利、人和”优势,昆山企业“借智”产学研,走上创新发展之路。此外,昆山帮助企业消除“梗阻”,打通创新“经脉”,积极探索推行科技“创新券”制度,向国内外科研院所、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等有偿预订研发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以及一次性购买科技成果并实施产业化。

“探索未来,唯有协同创新。”今年以来,上百家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签订“合同研发项目管理”合同,总金额超亿元。

相关热词搜索:国大 创新力 昆山

上一篇:接轨上海,跑出转型加速度 ——2015上海招商月系列活动综述
下一篇:现代商业,为宜居新城添彩 ——昆山蝉联“七连冠”深度解读之二

收藏